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 | 06040030 | 课程性质 | 专业限选课 | 总学时 | 16 | |
适用专业 | 所有专业 | 总学分 | 1 | |||
先修课程 | 无 | 制定时间 | 2025.2.15 | |||
后续课程 | 无 | 修订时间 | 2025.2.19 | |||
制定人及单位 | 学校 | 审核部门 | ||||
企业 | 审核时间 |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兼具政治性、理论性和历史性的必修课。本课程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主线,系统阐释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论创新成果、重要人物贡献以及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注重将党史学习与国情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通过理论讲授、文献研读、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核心命题,增强"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任务
通过系统讲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脉络、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重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及其规律。课程要求学生深入研读党史文献,剖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逻辑与意义,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与政策选择,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党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主题主线与主流本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强化批判性思维,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自觉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课程目标
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使学生系统掌握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论创新成果及实践经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贡献;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党史问题的能力,科学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与精神谱系,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与实践密码,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自觉将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使命担当,成为具有历史自觉、政治定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具体要求
1. 准确记忆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史实,掌握相关年代标识。
2. 深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决策背景、意义与影响。
3. 能将党史知识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初步的讨论与思考。
四、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序号 | 模块名称 | 学时 |
1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8 |
2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4 |
3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2 |
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2 |
合 计 | 16 |
(二)学时安排
项目(章节) | 编号 | 任务名称(单元) | 学时 | 总学时 |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 1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1 | 2 |
2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 | ||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 3 | 第一次国共合作 | 1 | 2 |
4 | 大革命由胜利逐步转向失败 | 1 | ||
掀起土地革命风暴 | 5 | 开辟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1 | 2 |
6 | 红军长征的胜利 | 1 | ||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 7 | 抗日战争 | 1 | 2 |
8 | 解放战争 | 1 |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9 | 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 1 | 2 |
10 | 社会主义改造 | 1 | ||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 11 | 党的八大和探索的良好开端 | 1 | 2 |
12 | 纠“左”过程的曲折斗争 | 1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3 | 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 1 | 2 |
14 | 加快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发展 | 1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15 | 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实践 | 2 | 2 |
合计 | 16 |
五、课程内容
基础模块
项目(章节) | 编号 | 教学目标 | 学时 |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 1 |
| 2 |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 2 |
2.全国革命运动高潮 3.大革命由胜利逐步转向失败 | 2 |
掀起土地革命风暴 | 3 |
| 2 |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 4 |
2.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解放区战场的开辟 3.党的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4.争取和平发展的努力 5.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2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5 |
2.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政策 3.工业化的起步和社会主义改造 | 2 |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 6 |
5.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及其抵制 | 2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7 |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8 |
3.全面从严治党开创管党治党新局面 | 2 |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期末学习报告、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综合考查形式。
(二)考核评价标准
1.知识掌握:历史事实、理论与思想
2.能力提升: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3.实践表现:学习态度、思想认识、小组项目与实践活动
七、课程实施与保障
(一)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专题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二)师资条件要求
具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基本素养,包含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师德师风。
(三)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标准多媒体教室设施、配套党史课程的教材与图书文献资料、在线学习平台、党史学习网站等网络资源。
(四)课程资源基本要求
1. 教材编写(或选用)符合教育部要求
2. 网络资源建设
3.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