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发布者:常阳光发布时间:2025-03-10浏览次数:11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

06040006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

8

适用专业

大一、大二全体在校学生

总学分

0.5

先修课程


制定时间

2025.2.17

后续课程


修订时间

2025.3.10

制定人及单位

学校


审核部门

马思主义学院

企业


审核时间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面向大学生开设,旨在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政治导向鲜明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课程聚焦国内外最新形势与热点问题(如国际关系、经济趋势、社会治理、科技发展等),教学内容每学期更新,反映党和国家的最新判断与决策。

(二)课程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任务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战略部署、国内外形势变化,并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准确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国家重大政策(如“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碳中和目标等)的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国内外热点问题(如全球治理变革、科技竞争、地区冲突等),认清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定位与机遇挑战。增强学生“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如矛盾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网络舆情、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强化理性表达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国情教育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课程目标

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具有坚定的立场、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具体要求

紧扣党和国家最新动态,课程内容需要具有时效性,授课书籍选用符合教育部统一要求,以《人民日报》、新华社、教育部《教学要点》等官方解读为内容依据,确保政策阐释的准确性。

专题设计层次分明,国内模块与国际模块都有所涉及。

意识形态导向明确,杜绝模糊表述,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元化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为主,互动研讨为辅。

授课教师需深入研读党的最新文件,统一教学口径,避免偏离政策导向。建立动态更新的案例库、政策文件库和视频资源库。

四、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序号

模块名称

学时

1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2

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

2

3

探索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2

4

随堂考试

2

合  计

8

(二)学时安排

项目章节

编号

任务名称(单元)

学时

总学时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强塑国魂担当历史使命

1

2

2

非凡成就彰显实践伟力

0.5

3

坚定自信开启时代华章

0.5

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

1

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0.5

2

2

绿色中国成绩亮眼

0.5

3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0.5

4

绿色之路迈上新程

0.5

探索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1

中美关系历经跌宕起伏

1

2

2

特朗普再度执政的影响

0.5

3

解好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0.5

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

2

2

合计

8

8


五、课程内容

(一)基础模块

项目(章节)

编号

任务名称(单元)

教学目标

学时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强塑国魂担当历史使命

  1. 讲清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讲清楚新时代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


3.讲清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点努力方向。以文化之光铸时代之魂,以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

2

非凡成就彰显实践伟力

0.5

3

坚定自信开启时代华章

0.5

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

1

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1. 讲清楚我国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1. 讲清楚绿色中国建设取得的亮眼成绩。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出重大步伐。


  1. 讲清楚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纵观国内发展阶段转变和国际环境变化,我国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着良好基础。同时,我国能源结构偏煤、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1. 讲清楚我国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0.5

2

绿色中国成绩亮眼

0.5

3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0.5

4

绿色之路迈上新程

0.5

探索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1

中美关系历经跌宕起伏

  1. 讲清楚过去几年中美关系历经波折的根源所在。美国出于错误的对华认知实行了一系列错误的对华政策。导致两国关系跌至建交以来的历史低点,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双边关系经过艰苦努力总体实现了稳定


  1. 讲清楚特朗普再度执政给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的影响。其单边主义利已主义行径将推升国际形势动荡局面,使经济全球化遭遇空前逆流、现行国际秩序面临严重冲击、地缘安全态势迎来重大变化。


3.讲清楚如何解好中美关系这道必答题。关键是要锚定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大方向,以“七点经验启示”为根本遵循,以“四条红线”为发展基座。

1

2

特朗普再度执政的影响

0.5

3

解好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0.5


(二)拓展模块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考试形式:开卷


(二)考核评价标准

熟练掌握各专题的基本内容和重点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按时完成小论文,重点突出,语言详略得当,思路清晰,字迹工整,态度认真,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 90-100

掌握各专题的基本内容和重点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按时完成小论文,要点明确,语言精练,字迹较工整,态度认真,较为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80-89

基本掌握各专题的主要内容,能够独立完成小论文,文章要点基本明确,思路较清晰,语言详略基本得当,字迹较工整,态度较认真,基本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70-79

基本掌握各专题的内容,能够完成小论文,但文章中纰漏较多,要点不够明确,思路较乱,语言拖沓,字迹潦草,态度不认真,与规范标准有一定差距,能够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60-69

不能掌握各专题的基本内容,不能完成小论文,或文中纰漏过多,思路混乱,语言拖沓或过于概括,字迹潦草,态度极不认真,完全不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0-59

七、课程实施与保障

(一)教学方法建议

1.案例分析法精选国内外热点事件(如“碳中和政策落地”),引导学生结合政策文本分析成因与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课堂代入感。

2.互动辩论式教学围绕争议性议题,组织正反方辩论,要求学生引用政策文件和数据支撑观点,锻炼批判性思维与表达力。

3.情景模拟实践设计政策推演场景(如“模拟联合国气候谈判”),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多方利益博弈,深化对政策复杂性和决策逻辑的理解。

4.数字化工具辅助利用数据可视化和短视频解读政策,结合学习平台开展实时答题、弹幕讨论,提升教学互动性与趣味性。

(二)师资条件要求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教学场地

1.配备符合教学需求的多媒体教室能够容纳教学班的学生进行正常的合班课堂教学活动

2.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应与校外的红色文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的教学场地。同时,校内可设置专门的研讨室或活动中心,用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室应配备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正常播放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为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配备必要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如在线教学平台、知网、学习管理系统等

3.为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方便教师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资料等工作。

教学时间安排

1.合理安排课程的总学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建议设置为 8学时左右,其中课堂教学 8学时左右,实践教学0学时左右。具体学时分配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2.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将课程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学期内,每周安排2学时的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四)课程资源基本要求

1. 教材编写(或选用)要求

统一使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编辑《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24-2025年度下学期教材。


2. 网络资源建设

在线课程平台:积极利用国内知名的在线课程平台,如中国大学 MOOC

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包括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同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例如学习通,开展在线测试、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进度跟踪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学习资源整合: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如学术期刊数据库、政府官方网站、知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料。


3.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多媒体课件制作运用教育部下发的统一课件。运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课件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突出重点、难点,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视频资源开发:除了统一课件外,还应开发一系列专题教学视频,如红色革命历史纪录片、理论专家讲座视频、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视频等。这些视频资源可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展示、专题讨论等环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五)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教学管理方面

课程规划与安排:学校应将本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中,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设学期、教学周数和学时分配,确保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充分考虑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通过听课、教案检查、学生评教等方式,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教师进行整改。同时,对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建设方面

教材选用与建设:使用教育部统一下发的教材。

课程资源建设:使用教育部统一下发的课件。

教学改革与创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学生管理方面

学习引导与激励: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思想教育:将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支持保障方面

经费支持:学校应设立思政专项经费,用于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等方面,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场地设施保障: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保障,如多媒体教室、会议室、实践教学基地等

政策支持: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