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 | 06040006 | 课程性质 | 公共基础课 | 总学时 | 8 | |
适用专业 | 大一、大二全体在校学生 | 总学分 | 0.5 | |||
先修课程 | 制定时间 | 2025.2.17 | ||||
后续课程 | 修订时间 | 2025.3.10 | ||||
制定人及单位 | 学校 | 审核部门 | 马思主义学院 | |||
企业 | 审核时间 |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旨在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政治导向鲜明,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课程聚焦国内外最新形势与热点问题(如国际关系、经济趋势、社会治理、科技发展等),教学内容每学期更新,反映党和国家的最新判断与决策。
(二)课程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任务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战略部署、国内外形势变化,并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准确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国家重大政策(如“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碳中和目标等)的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国内外热点问题(如全球治理变革、科技竞争、地区冲突等),认清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定位与机遇挑战。增强学生“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如矛盾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网络舆情、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强化理性表达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国情教育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课程目标
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具有坚定的立场、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具体要求
紧扣党和国家最新动态,课程内容需要具有时效性,授课书籍选用符合教育部统一要求,以《人民日报》、新华社、教育部《教学要点》等官方解读为内容依据,确保政策阐释的准确性。
专题设计层次分明,国内模块与国际模块都有所涉及。
意识形态导向明确,杜绝模糊表述,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元化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为主,互动研讨为辅。
授课教师需深入研读党的最新文件,统一教学口径,避免偏离政策导向。建立动态更新的案例库、政策文件库和视频资源库。
四、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序号 | 模块名称 | 学时 |
1 |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2 |
2 | 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 | 2 |
3 | 探索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 2 |
4 | 随堂考试 | 2 |
合 计 | 8 |
(二)学时安排
项目(章节) | 编号 | 任务名称(单元) | 学时 | 总学时 |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 | 强塑国魂担当历史使命 | 1 | 2 |
2 | 非凡成就彰显实践伟力 | 0.5 | ||
3 | 坚定自信开启时代华章 | 0.5 | ||
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 | 1 | 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 0.5 | 2 |
2 | 绿色中国成绩亮眼 | 0.5 | ||
3 |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 0.5 | ||
4 | 绿色之路迈上新程 | 0.5 | ||
探索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 1 | 中美关系历经跌宕起伏 | 1 | 2 |
2 | 特朗普再度执政的影响 | 0.5 | ||
3 | 解好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 0.5 | ||
随堂测验 | 随堂测验 | 2 | 2 | |
合计 | 8 | 8 |
五、课程内容
(一)基础模块
项目(章节) | 编号 | 任务名称(单元) | 教学目标 | 学时 |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 | 强塑国魂担当历史使命 |
3.讲清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点努力方向。以文化之光铸时代之魂,以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 1 |
2 | 非凡成就彰显实践伟力 | 0.5 | ||
3 | 坚定自信开启时代华章 | 0.5 | ||
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 | 1 | 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
| 0.5 |
2 | 绿色中国成绩亮眼 | 0.5 | ||
3 |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 0.5 | ||
4 | 绿色之路迈上新程 | 0.5 | ||
探索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 1 | 中美关系历经跌宕起伏 |
3.讲清楚如何解好中美关系这道必答题。关键是要锚定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大方向,以“七点经验启示”为根本遵循,以“四条红线”为发展基座。 | 1 |
2 | 特朗普再度执政的影响 | 0.5 | ||
3 | 解好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 0.5 |
(二)拓展模块
六、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考试形式:开卷
(二)考核评价标准
熟练掌握各专题的基本内容和重点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按时完成小论文,重点突出,语言详略得当,思路清晰,字迹工整,态度认真,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 90-100
掌握各专题的基本内容和重点知识,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按时完成小论文,要点明确,语言精练,字迹较工整,态度认真,较为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80-89
基本掌握各专题的主要内容,能够独立完成小论文,文章要点基本明确,思路较清晰,语言详略基本得当,字迹较工整,态度较认真,基本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70-79
基本掌握各专题的内容,能够完成小论文,但文章中纰漏较多,要点不够明确,思路较乱,语言拖沓,字迹潦草,态度不认真,与规范标准有一定差距,能够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60-69
不能掌握各专题的基本内容,不能完成小论文,或文中纰漏过多,思路混乱,语言拖沓或过于概括,字迹潦草,态度极不认真,完全不符合小论文的规格要求。0-59
七、课程实施与保障
(一)教学方法建议
1.案例分析法,精选国内外热点事件(如“碳中和政策落地”),引导学生结合政策文本分析成因与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课堂代入感。
2.互动辩论式教学围绕争议性议题,组织正反方辩论,要求学生引用政策文件和数据支撑观点,锻炼批判性思维与表达力。
3.情景模拟实践,设计政策推演场景(如“模拟联合国气候谈判”),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多方利益博弈,深化对政策复杂性和决策逻辑的理解。
4.数字化工具辅助,利用数据可视化和短视频解读政策,结合学习平台开展实时答题、弹幕讨论,提升教学互动性与趣味性。
(二)师资条件要求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教学场地
1.配备符合教学需求的多媒体教室,能够容纳两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正常的合班课堂教学活动。
2.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应与校外的红色文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的教学场地。同时,校内可设置专门的研讨室或活动中心,用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室应配备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正常播放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为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2.配备必要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如在线教学平台、知网、学习管理系统等。
3.为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方便教师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资料等工作。
教学时间安排
1.合理安排课程的总学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建议设置为 8学时左右,其中课堂教学 8学时左右,实践教学0学时左右。具体学时分配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2.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将课程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学期内,每周安排2学时的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四)课程资源基本要求
1. 教材编写(或选用)要求
统一使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编辑《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24-2025年度下学期教材。
2. 网络资源建设
在线课程平台:积极利用国内知名的在线课程平台,如中国大学 MOOC。
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包括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同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例如学习通,开展在线测试、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进度跟踪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学习资源整合: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如学术期刊数据库、政府官方网站、知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料。
3.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多媒体课件制作:运用教育部下发的统一课件。运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课件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突出重点、难点,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视频资源开发:除了统一课件外,还应开发一系列专题教学视频,如红色革命历史纪录片、理论专家讲座视频、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视频等。这些视频资源可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展示、专题讨论等环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五)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教学管理方面
课程规划与安排:学校应将本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中,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设学期、教学周数和学时分配,确保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充分考虑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通过听课、教案检查、学生评教等方式,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教师进行整改。同时,对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建设方面
教材选用与建设:使用教育部统一下发的教材。
课程资源建设:使用教育部统一下发的课件。
教学改革与创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学生管理方面
学习引导与激励: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思想教育:将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支持保障方面
经费支持:学校应设立思政专项经费,用于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等方面,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场地设施保障: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保障,如多媒体教室、会议室、实践教学基地等。
政策支持: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